查看原文
科技

数字化让文物从“活起来”到“走出去”


当前

古老的文物正以全新的方式

焕发新生


数字藏品、虚拟展厅、一键策展……

从“数字藏经洞”的深邃

到“数字敦煌”的辉煌

再到“数字中轴线”的壮丽

一场场数字+文物的故事正在云端上演


2023年12月9日,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云端策展:

文物的新舞台


2021年6月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上线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SROM)

并发布首个线上3D展览

突破线下办展的空间限制

避免了实体博物馆之间

藏品借用、运输、保存等不便


战国时期的船纹青铜缶

朝鲜半岛的新罗古国攀枝金玉冠

伊斯兰时代的丝绸残片……

这些珍贵的文物

跨越时空的限制

在数字世界里汇聚一堂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成员在拼接壁画图像(2023年4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目前

SROM平台

涵盖了2600余件

不同时间、不同空间

不同材质、不同题材的

丝绸之路数字藏品

以及3300余件

宋韵文化策展库数字文物


“云上策展”平台还具有

三维虚拟场景随心设计

场景快速专业打光

一键渲染漫游视频等功能

确保生成的数字展览高度仿真


数字文旅:

文化的新航标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

曾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但受限于保护和保存条件

许多人无缘亲见


而今

“数字藏经洞”项目

将这一文化瑰宝

以数字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大众在数字世界里“回望历史”


同样引人注目的

还有“数字敦煌”项目

通过高精度扫描和数字化技术

敦煌的壁画、雕塑等文化遗产

得以在虚拟世界中永生

游客只需轻点屏幕

就能穿越时空

漫步在千年的敦煌艺术长廊中

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


(点击图片 ↓ 阅读相关文章)


而“数字中轴线”则是另一个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典范


北京的中轴线承载着

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而“数字中轴线”项目

则通过数字化手段

让这条古老的城市轴线

能在数字世界中

得以永恒保存和广泛传播


未来展望:

无限可能的“云”世界


当前

数字经济正重塑文化产业的

发展方式和产业生态

视频直播、数字文博等

新兴数字文化业态不断涌现

正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高质量发

带来机遇


今年5月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

沉睡多年的“辛追夫人”

以数字人的形象亮相


这是湖南博物院公开发布的“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左为35岁左右,右为50岁左右。

新华社发(长沙数字鲸鱼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中国国家图书馆

通过与全国图书馆

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合作

开展中国国家图书馆

善本缩微胶片数字化

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

中国国家图书馆三分之二

(约2万部)的古籍善本

实现了数字化和在线阅览

……

与此同时

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空间

打破了传统地理空间的限制

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带来了新机遇


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化展览在尼日利亚展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希腊PostScriptum公司

负责人康松凯此前表示

希望能与中国进一步加强

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的交流合作

搭建起中希、中欧文化交流的桥梁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主席、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教授

富尔维奥·里瑙多认为

数字技术的确可以帮助人们

便捷快速地记录文化遗产信息

但也要注意

不能一味依赖技术

因为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工作

需要经济、管理、工程、考古等

各方面人员的跨专业合作

也需要加强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

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世界互联网大会官网






相关阅读

手机里的AI有啥不一样

AI芯片巨头掀起“投资竞赛”

超半数美国大公司不想“AI”了?

撰文:刘昊、孙新武 编辑:李飞 排版:李汶键 统筹:李政葳

参考丨人民邮电报、新快报、36Kr、连线Insight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戳我~  一键进入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互联网大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